9月反思

作者:刘瑾秋 文章来源:原创 更新时间:2025-10-08


一、 教学回顾与成效(结合苏教版特点)

1. 《升和毫升》——在操作与体验中建立量感:

   本单元是学生首次系统学习容量单位,具有很强的实践性。

   · 成功之处:我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,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(不同大小的瓶子、量筒、量杯、滴管、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等)。通过“看一看、倒一倒、估一估、测一测”等一系列活动,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。特别是“制作1升量器”和“估计常见物品容量”的活动,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帮助他们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表象,初步建立了“升”和“毫升”的量感。

   · 目标达成: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选择升和毫升作为单位,明确了它们的进率,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。

2. 《两、三位数除以两位数》——在试商中培养数感:

   本月主要教学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和“四舍五入”法试商。

   · 成功之处: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(如分图书、分队形等),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算理。在教学试商时,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:“把除数看作哪个整十数?初商是几?为什么?”鼓励学生说清试商的过程,而不是机械记忆步骤。通过小组交流“试商小窍门”,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。

   · 目标达成:学生基本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,理解了“四舍五入”法试商的基本原理,计算准确率逐步提升。

二、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

1. 量感建立仍需巩固:尽管进行了大量操作,但部分学生的“估测”能力仍然较弱。例如,在判断一个电饭煲的容量是4升还是400毫升时,仍有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而犹豫。这说明表象的建立非一日之功,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持续渗透。

2. 试商的熟练度与灵活性不足:这是本月的教学难点。部分学生在试商时显得刻板,当遇到“初商偏大或偏小”需要调商时,思维转换不过来,容易产生挫败感。尤其是“四舍”后初商易偏大,“五入”后初商易偏小的规律,部分学生未能内化,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。

3. 学习习惯的差异显现:进入四年级,学习的复杂程度增加。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课堂听讲、草稿本的使用、作业的规范性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。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,探究意识和主动反思的习惯有待加强。

三、 改进措施与下月计划

1. 持续丰富体验,打通数学与生活:

   · 开展“家庭容量大搜索”的长期活动,鼓励学生记录家中常见物品的容量,并在班级分享。

   · 在后续的教学中,遇到“升和毫升”时随时进行复习和估测,让量感的培养贯穿始终。

2. 加强计算教学策略,突破试商难点:

   · 专项训练:下月进入调商教学时,设计“试商-调商”专项练习,如“( )里最大能填几”、“快速判断商是几位数”等,夯实基础。

   · 错题分析:引导学生建立“计算错题本”,重点分析试商错误的题目,自己总结原因,变“被动改错”为“主动防错”。

   · 算法多样化: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不同的试商方法,培养思维的灵活性。

3. 聚焦习惯培养,关注个体差异:

   · 强化“课堂笔记/思维草图”的习惯,要求学生记录关键知识点和解题思路。

   · 推行“规范草稿本”,让思考过程“可视化”,便于检查和复盘。

   · 实施分层指导,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,从最基础的整十数除法口算抓起,逐步建立信心;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,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。

总结:

九月的教学是充实而富有挑战的。苏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广阔的探究空间。在下个月的教学中,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,以学生为中心,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,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,帮助孩子们在数学的海洋中扬帆起航,行稳致远。
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附件:
    反思评议

     
    Copyright?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
    地 址:地址: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: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-2
    联系电话:0519-85951757,85953527 传真:0519-85950502 电子邮件:czxjxx@163.com

   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