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评课
有幸聆听了李丹丹老师执教的《简单的周期》一课,深受启发。本节课是探索规律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,旨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,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,并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。X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,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,引导他们在观察、操作、比较中构建对“周期”概念的理解。下面我谈几点个人的听课感受。
一、 主要亮点与优点
1. 情境创设巧妙,激发探究兴趣
李老师以学生熟悉的“魔法记忆”游戏或“广场灯笼布置”等生活场景导入,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,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、用于生活。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有趣,更巧妙地蕴含了本课的核心问题——“规律”,为后续的自主探究做好了铺垫,做到了“课伊始,趣已生”。
2. 教学过程清晰,凸显学生主体
整堂课脉络清晰,层层递进,遵循了“发现规律——理解规律——表示规律——应用规律”的认知逻辑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,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。在探究环节,李老师大胆放手,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,通过画一画、圈一圈、算一算等多种方式表示规律,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(如文字、图形、符号、计算等),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,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. 注重思想方法,培养核心素养
本节课的核心是“模型思想”的初步渗透。李老师没有停留在让学生找到规律的表面,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“几个为一组”的周期模型。在解决“第XX个是什么”的问题时,教师重点关注了“除法计算”的方法,引导学生理解“除数”是每组个数、“余数”是关键定位,这抓住了解决周期问题的本质,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模型思想,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4.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,有效巩固提升
课堂练习设计由浅入深,从基础的规律识别到解决实际问题,再到创造规律,富有层次。特别是最后的开放题(如设计手链图案),让学生在运用规律的同时,激发了创造力和审美情趣,实现了数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,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。
二、 探讨与建议
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,为了追求更卓越的课堂效果,我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,供X老师参考:
1. 深化算理理解,引导方法优化
在引导学生用计算法解决问题时,可以更进一步追问:“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?”“余数是1为什么就和每组的第一个相同?”“如果没有余数呢?”通过这样的追问,让学生不仅“知其然”,更“知其所以然”,深刻理解计算法的算理,从而实现从多样化方法到最优方法(计算法)的自然过渡与优化。
2. 捕捉课堂生成,拓展思维深度
在小组汇报展示多种表示方法时,教师可以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。例如,可以提问:“用文字叙述、画图和列算式,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洁?在解决第100个物体是什么时,哪种方法更方便?”通过对比,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数学方法的简洁与高效,从而主动地进行方法优化。
3. 关注全体学生,加强个别指导
在小组合作和自主练习环节,可以观察到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,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困惑。建议教师巡视时,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和个别点拨,确保他们能跟上课堂节奏,建立学习的自信心。
三、 总体评价
总而言之,李老师的这节《简单的周期》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。课堂氛围民主和谐,教学过程扎实有效,学生参与度高,思维活跃,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。教师展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。
感谢X老师的精彩呈现,让我受益匪浅。
|
|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