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反思
《一天的时间》反思
苏教版三年级上册《一天的时间》是学生在认识了时、分、秒之后,对时间概念的进一步深化理解,是连接时间认知与生活应用的关键一课。本节课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,理解其原理,并掌握其与12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。回顾本次教学,有收获,也有值得深入思考与改进之处。
一、 教学亮点:以生活为锚点,促进意义建构
本节课的设计,我力求体现“学习者为中心”的理念,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和归宿。
1. 情境创设,激发内在动机。 我以“春节联欢晚会”的场景作为导入,当屏幕上出现“20:00”时,立刻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——“晚上8点我们很熟悉,但这个‘20时’是什么意思?”这一问,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探究情境,激发了他们对“另一种时间表示方法”的好奇心与求知欲。这种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件切入的方式,远比直接告知概念更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。
2. 直观操作,化解抽象难点。 理解“一天有24小时”与“钟面只显示12小时”之间的矛盾是本节课的难点。在教学中,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钟面上时针转动两圈的过程,并用时间直条图进行演示,将抽象的时间流转变得可视化。当学生清晰地看到从0时到24时的完整循环,并理解“夜里12时”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(即0时)时,他们对24时记时法“连续性”和“唯一性”的核心优势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。
3. 自主探究,构建转换模型。 在探索两种记时法的转换规律时,我没有急于给出公式,而是出示了多幅学生校园生活的场景图(如上课、踢球、写作业等),让学生先独立思考,再小组交流“你是怎样转换的?” 。学生在讨论中,逐渐从具体例子中提炼出转换规则:“中午12时之前,数字差不多,加个时间词就行”;“中午12时之后,用那个数减掉12,再加上下午或晚上”。这个过程,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、形成策略的过程,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规则本身,更是归纳与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。
二、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
尽管教学环节设计较为完整,但在实施过程中,仍暴露出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。
1. 个别学生转换规则的混淆。 在练习环节,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12时转24时记时法时,对于“下午1时”是13时常会出错,容易写成1时或直接加12写成25时。这反映出他们对“从12时之后开始计算第二圈”这一核心原理的理解还不够牢固。未来教学中,应更强化钟面模型与数字线的对应关系,让学生在“转动”与“点数”的对应活动中,内化“12时记时法+12=24时记时法(下午及晚上时段)”的逻辑,而非简单记忆公式。
2. 语言表述的精确性有待加强。 在小组汇报和师生对话中,部分学生对于“20时是晚上8时”这类表述能够理解,但反过来描述规则时,语言不够严谨,如“大的数变小,小的数变大”。这说明我的课堂引导语需要更加精准,并应鼓励学生使用“减去12”、“加上时间限制词”等更为数学化的语言进行表达,以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。
3. 评估任务的深度可再挖掘。 本课的评估任务多集中于即时性的转换练习,对于“24时记时法为何在交通、电视等领域被广泛使用”这一问题的探讨,虽有涉及但深度不足。未来可以设计一个更开放的任务,如“假如没有24时记时法,制定一个火车时刻表会遇到什么困难?”,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更深刻地体会24时记时法的应用价值,进一步提升其数学应用素养。
|
|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