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教学反思

作者:张小俊 文章来源:原创 更新时间:2025-10-09

  本节课教学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》,其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。回顾教学实施过程,有亮点亦有不足。

  成功之处在于,我注重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,通过复习商不变规律——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(0除外),商不变”引入新课,搭建了知识的桥梁。在新授环节,以具体问题情境“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,如900÷50,怎样算更简便?”引发学生思考。通过让学生尝试不同算法并对比,如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列竖式计算,部分学生尝试先同时划去一个0再计算,引导他们直观感受到运用规律使计算过程简化的优越性。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,比直接告知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算理的理解。

  然而,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。部分学生在简便计算时,对于划0后余数的处理存在困惑,例如将900÷50简便计算后的余数误认为是1(来自90÷5=18……1),而非实际的10。这表明学生对“余数会随着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而发生相同倍数的变化”这一算理理解不够深刻,只停留在机械记忆“划0”的操作步骤上。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,而我的突破力度尚显不足。

  经过反思,我认为改进策略如下:第一,在探究环节后,应增设专门的讨论和辨析活动,聚焦余数问题。可以通过具体分小棒或计数器等直观模型,帮助学生理解“为什么余数不是1而是10”,明确简便算法背后的算理。第二,设计对比性练习,如850÷40的常规竖式与简便竖式对比,让学生在具体计算和辨析中强化认知,明确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,确定余数要看原被除数。第三,增加变式练习,如除数末尾0的个数多于被除数等情况,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。

  总之,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算法,更要理解算理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算理的深层理解,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化解难点,让学生的运算能力扎根于对原理的透彻掌握之上。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附件:
    反思评议

     
    Copyright?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
    地 址:地址: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: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-2
    联系电话:0519-85951757,85953527 传真:0519-85950502 电子邮件:czxjxx@163.com

   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