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反思
《认识加法》教学反思
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“5以内加法”的起始课,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,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。基于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情况,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:
一、教学亮点
1. 情境创设与表征转换,助力概念建构
以“小朋友玩滑板”的生活情境引入,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、讲述数学故事,自然地引出“加法”的需求。随后通过操作表征(摆小方块)、图形表征(圈画方块图)、符号表征(加法算式)的层层递进,帮助学生逐步抽象加法的含义。学生在“摆一摆、说一说、圈一圈、写一写”的过程中,直观且系统地理解了“原来有一部分,又来一部分,求总数用加法”的核心概念,实现了从具体情境到数学符号的有效转化。
2. 数线工具的运用,深化算理理解
引入“数线”作为计算工具,引导学生在数线上“从3开始接着数2个”来计算3 + 2,将加法计算与数的顺序、计数方法紧密结合。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5以内加法的计算技巧,更深化了对“加法是计数的延续”这一算理的理解,为后续运算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3. 模型意识的渗透,促进知识迁移
通过“讲不同的3 + 2 = 5的数学故事”“对比不同加法算式的共性”等活动,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的本质是“部分合起来求总数”。从具体的滑板、小鸟情境,抽象出“□ + □ = □”的加法模型,帮助学生建立起加法的普遍意义,培养了模型意识,也为后续学习更多加法情境和更高年级的数学建模奠定了思维基础。
二、不足之处
课堂活动多以同桌合作、全班交流为主,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不够。部分学生在“用数线计算”“独立讲数学故事”时,仍存在理解或表达上的困难,需要在后续教学中通过个别辅导、分层任务设计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。
综上,本节课在加法概念建构、算理理解和模型渗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,让学生在加法学习中获得更扎实的知识和更愉悦的体验。
|
|

